創業家的故事
近年的環球經濟算不上很景氣,但依然有著一群顛覆世界的創業家憑着過人的堅持和創新的想法冒起,遠至外國有Airbnb、Gopro、Instagram、Snapchat、Robinhood、Spotify、Tesla 等,近在香港有GoGoVan、WeLab、LalaMove、Klook、HKTV Mall等,到底這群創業家是如何從一個點子,發展成為令人觸目的公司呢?面對技術、集資、併購、管理等挑戰的抉擇,他們如何在競爭極烈的營商環境重寫遊戲規則、創造價值呢?
HKTV Mall — 王維基
要數香港本地的商業轉型佼佼者,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的就是王維基。年過半百的他,經歷了不少逆境硬仗,如在2000年時,斥資數十億元投資光纖網絡技術;2010年前後發生的本地免費電視牌照爭奪事件,雖然王維基創立的「香港電視」未能取得免費電視牌照,但他就決心將公司徹底轉型,成為現今以網購為主導的HKTVmall。
轉型可能是逼不得已的。但絕境中找出口,是創業家需要的本領。王維基曾在社交媒體發文說到:一些人一生都在説無可能。的確,王維基從開辦補習學校,到挑戰香港電訊IDD地位,到建立光纖網絡,再到申請電視牌觸礁,轉攻網購,他都把旁人說的「無可能」變成「可能」。
王維基不是沒有失敗過,只是他相信自己的理念,做大眾認為不可能的事,冷對旁人的冷嘲熱諷,用成果證明自己。
Uniqlo — 柳井正
相信你我的衣櫃裡都一定有Uniqlo的衣服,那你肯定會認為它的創辦人柳井正非常風光,但風光背後,他經歷過很多失敗。但在柳井正的管理哲學中,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故步自封,沈溺在過去的成功模式之中,很快就會步入衰亡。
作為企業領導人,不能害怕失敗而不敢革新,柳井正在其著作「一勝九敗」說到:「失敗固然是一道傷口,但也蘊藏著下一次成功的胚芽。即使失敗了,只要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及時修正錯誤就行了,用不著天天將失敗掛在心上。」
這樣的概念,與近年初創企業奉行的概念很接近:fail fast, fail quick,意思大概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用小失敗累積經驗,修正錯誤後換取重大的成功。Uniqlo 是日本第一家以 SPA 模式經營的公司,走著前人未走過的路,失敗可說是家常便飯,但 Uniqlo 總能在第一時間制止損失,並在失敗中學習成長,倚靠的正是柳井正面面對失敗的態度。
若你正為了某件事的失敗而提不起勁,或打算作新的嘗試卻害怕挫折,不妨参考柳井正的管理哲學,相信你一定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Instagram — Kevin Systrom
Instagram推出至今已經十年、突破十億用戶。Instagram的成立,來自創辦人Kevin Systrom的市場洞察力。2009年市場上的App,用戶往往需要將相片分別上傳到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站上。當時的社交媒體並不流行以「分享相片」作為生活記錄的方式。Kevin認為這因為普遍的人都覺得只有攝影師才能拍出好相片與人分享,所以不敢放上相片,與別人分享生活點滴。但Kevin卻不認同,Instagram的由來就是從此而來。
Instagram剛推出,下載人數就超過了2萬人,但這也為他們帶來第一個挑戰。當時,他們沒有預計會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用戶湧入,所以只有一台電腦當作系統的主機,導致系統負荷不了,用戶無法正常使用Instagram。有大量用戶因此刪除了Instagram的程式,讓團隊大受打擊。往後的日子,他們從挫敗學到教訓,不斷完善系統,避免再一次讓用戶失望。
Kevin明白到用戶使用自己的產品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而要時時刻刻問自己「為何顧客願意持續使用你的產品」。